
明末之所以悲哀,僅因為那是近千年來最冷的幾十年,此期間連年大旱,作物絕收,餓殍遍野,氣候帶南移,草原上的齧齒動物帶來的鼠疫開始肆虐.....小冰河期間接導致了東北建虜跳梁、西南奢安之亂、永不落幕的廣西瑤變、邪教蠱惑的山東教亂、中原屢撲不滅的流寇,這些一起禍亂華夏,最終導致了神州陸沉,中華民族的氣運直接跌倒了谷底。即使到了今天,每個有良知的人翻看這段歷史,都會為這無法挽回的氣數哀歎不已。歷史已一再證明,只要土地所產不敷人口之需,那人口銳減的慘劇必然會發生。但即使到了油盡燈枯之時,華夏大地依然有仁人志士堅定地站出來匡扶正義救國救民。他們明知事不可為卻奮戰到最後一刻的行為卻像黑暗中的亮光一樣耀眼,又像啟明星般點亮未來。真英雄不會等希望顯現才肯現身,而是會拼命幹出希望來讓人看到,即使犧牲自己都在所不惜。盧象升孫傳庭秦良玉等死戰到最後一刻,徐光啟孫承宗等嘔心瀝血以身許國,崇禎皇帝宵衣旰食以身殉國;有清一代,從陳子龍夏完淳到秋瑾徐錫麟,英雄們不畏犧牲前赴後繼。雖然他們的事業也會一時失敗,但他們舍生取義的精神是真正不朽的!中華不因他們而存在卻因他們而精彩!

在我國,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領域裡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院士更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對于許多科技工作者來說,院士是他們科學之旅的金字塔頂,是絕大多數人不敢企及的夢想。我是恢復高考的第七年考上大學本科的,或許是機緣使然,我最終沒能在科學技術之路上走下去。然而,在我的內心深處,卻一直縈繞著一個難以割舍的心結,那就是對院士深深的崇拜與無盡的向往。2022年11月2日,我撰寫了一篇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腫瘤病理生理學家陳國強院士的短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堅持日更關于院士的創作。我粗略計算了一下,至今大約撰寫了307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兩院院士,累計成文逾50萬字。從這307位院士的履歷中,我依稀窺探出通往院士之路的散落密碼,尤其他們的求學經歷和科研生涯,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我心中忽然閃現出一個新穎的念頭,我想從這307位傑出的兩院院士中,精心篩選出100位具有代表性的院士,以他們的出生地、求學之路、從業之路以及科研之路為主線,撰寫一本名為書籍。在這本書中,我將剖析他們成功摘取院士桂冠的密碼,為讀者揭示一條通往學術巔峰的道路

歷史學碩士林啟明來到了建國初期的北平城,面對百廢俱興的新中國,剛想大幹一場。可是踏進自家老宅,嚯,好家夥,已經住進了滿院的人才,閻埠貴,易忠海,劉海中,聾老太太,何雨柱,秦淮茹,棒梗,這都是什麼神仙院友。出門一看,對面一進小院高富帥留德博士鄭朝山,這鄰居看的林啟明直呼日子過的有盼頭極了。看林啟明如何在眾多人物中挪轉騰移,在過好自己日子的同時,用自己微薄之力改變歷史洪流。文章慢熱,十章之後入住四合院,49年到53年左右以光榮革命為主,夾雜四合院部分內容。然後從53年到66年,以四合院和軋鋼廠為故事線索。風動後跑香港囤積資金技術,開開公司,打打黑社會,給回歸埋下後手。然後風動結束回來搞發展,提升國力。